古希腊哲人云:“濯足急流,抽足再入已非前水。”新理念下的校本研修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中的一种新模式。它超越了传统课程实施模式,在努力探寻教师终身学习的有效组织形式和教师共同成长之路上,赋予了教师这一古老职业以研究的新特征。扎实有效的校本研修方略的建立无疑顺应了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满足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已成为教师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失的阶梯。
民族地区学校校本研修就其质和量上都跟不发达地区,所以民族地区学校校本研修更要有自己的操作模式和操作理念,在思想上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动作思路上要紧扣民族地区、学校和教师实际才能创出自己的特色。笔者认为“课、研、修”一体模式,是实现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共同提高的良好尝试。
一、我校校本研修现实性解说
在教学调研中,我们发现我校的校本研修更多只是停留在一种说教和形式上,没有落实到教师的自觉行动当中,“换汤不换药”。其实校本研修只有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具备扎实的制度与行动的良性互促,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为此,笔者认为新理念下,我校同样应该加强对校本研修的策略研究,努力实现校本研修活动框架的科学构建。建立以校为本的校本研修模式,是提升校本研修的质量和品位,最终实现学校的全面发展和教师、学生的共同成长这样一个多赢的目的。加快校本研修还是教师结构的需求。我校近年来青年教师以年平均5名以上的数量增加。目前,我校专任教师中,35周岁以下的有76人,约占76%,在今后的五年中,青年教师的比例将进一步增大。在整个教育中,青年教师担负着承前启后的历史重任,在全面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的前提下,引导青年教师尽快适应新时期教育的需要,是目前的工作重点。探索并有计划、有重点、分层次、系统地以教师为本、学校为基地、岗位为立足点的教师成长培养途径和建立“专家型”教师培养模式是目前我校教研、教科研需要研究与解决的重点课题。目前,在教师培养方面我们虽有一些成功之举,但还存在着观念陈旧、目标不明、要求不高、形式单一等情况,尤其是根据我校实际,建立和完善教师的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近年来,我校校根据教育发展的需要为尽快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探索民族地区校本教研策略,实施了“三个一、三有、三保证”的新课程研究管理办法。“三个一”:教师每课做一次教学反思、每学期向学校提供一个典型个案,上一节校级以上(包括校级)研讨课;“三有”:教师参加教研活动做到有教研专题、有中心发言人、有会议记录;“三保证”:即教研时间有保证、教研人员有保证、教研实效有保证。通过健全管理制度,建立激励机制,有力地推动了校本研究工作顺利进行。先后制订了《马尔康中学教师成长发展规划》、《马尔康中学教师成长袋》、《马尔康中学校本研修计划》、《马尔康中学课题管理条例》等规章制度,这些都为本培养教师这一课题的研究积累了必要的研究素材,我校从实际出发,在师资培养、青年教师考核等方面已有一定的经验。在去年我们进行了“小现象、真问题”研究,今年又开展了“五个一”工程活动,并结合我校教师规模小的特点,开展了以“学案、教案”为专题的校本研修活动。但在研修过程中存在随意性大、盲目性多、效率低下等问题。创建适合我校的校本研修模式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 、“课、研、修”模式,解说
“课、研、修”一体是在“教、研、训”一体基础上的校本实践,是对实践的凝炼,概括了我校课程、教学管理的核心思想和主要行为,即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围绕课堂教学实践,以教研、科研来反思、总结和提高,并以校本培训和自我教育整合的“修习”方式作为保障。
教研组是学校教学管理的基层组织,是教师学习的共同体,在教师专业成长与学科教学质量提高中起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要把教研组的“课、研、修”一体活动引向深入,必须选择好专题,并以此为主线,制定出具体的行动研究方案和步骤,以过程管理和终端考核等措施为保障,达到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科教学质量提高的目标。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校各教研组根据学科特点和实际教学面对的具体问题,以新课程为导向,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共同目标,确立了各教研组的“课、研、修”一体专题,并贯穿在课堂教学、理论学习、专题讨论、教学比赛、行动研究等教研组的常规工作和教研组建设之中,以边实践,边总结,再实践、再总结的行动研究方式,不断循环推进。
1、“课”——问题的起源,实践的基地,研修的归宿
(1)以专题课堂教学实践为核心,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教益。
在关注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现实情况下,教师既要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又要成为研究者。教师的研究要立足于课堂,其主要方式是“教育行动研究”。教师经过反思、研究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探究和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我校的“课、研、修”一体以基于实际问题的“专题研究”为核心,强调学科知识与教育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以“理论学习、行动研究、专题讨论、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自我反思”的活动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的实现,正所谓“教学即研究,问题即课题,成长即成果”。
我校各教研组凭借集体的智慧,找准了学科教学的关键症结,从组内教师共同关心的问题出发,确立教研组“课、研、修”一体的专题。例如语文组可以尝试 “同题异构”专题研修,即组内教师在创想和实际操作过程中对新课程的实施、新教材的推广产生了许多的疑惑设置成专题。如教学目标该如何制定 教学参考的减少,虽说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更大的空间,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何划分单元、学期、学年的教学目标 各年级学生对学科学习的要求究竟是什么 教学目标是预设还是生成 要及时性的操作还是要长远的宏观发展 怎样的目标设定才能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 怎样促使学生自觉地达成目标 等等的争论将关系到对语文课程功能的再认识,及对课程如何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再认识。基于上述情况,各教研组对同题异构促进教学目标的制定这一策略进行探讨,通过这一专题的课堂教学实践,寻找一套科学的、合理的、可行的学科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方案。
实践证明,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学目标设定是否科学、合理,目标达成是否准确、高效,语文教研组的研修专题恰恰可以抓住问题的关键,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以此为突破口,改进课堂教学行为,促进教师对新课程及新教材的理解与把握。
数学教研组则可以以“课、研、修”一体的专题确定为“基础课型研究”,主要有概念课、命题课、复习课、习题课、讲评课等,每学年主攻1—2种课型,以循环滚动的形式,不断巩固已成熟的课型,并积极探索其它的基本课型,以规范课堂教学行为,提高整体课堂教学效益。
英语教研组应加强英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探索,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表达情感、完成任务的互动式课堂教学中,以探究、体验式的学习方式,掌握听、说、读、写的知识和技能。
综合理科教研组则应加强实验教学专题研修、综合文科教研组应加强“树魂立根”专题研修、艺体综合教研组应加强艺体整合专题研修。从整体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同时也可以锤炼队伍,而且“课、研、修”一体的模式还会成教研组建设的抓手,成了建设学校型教研组的载体。
(2)、以主线贯穿为模式,强化教研组职能,规范“课、研、修”一体的管理
随着新教材的全面使用,如何依据新课程标准,制定适切的教学目标,使课时教学目标与阶段教学目标结合起来,使学年、学期、单元、章节、课时教学目标有重点地体现三个维度的内容;如何科学地处理教材内容,使教学内容主线明确、重点突出、难易适度;如何精心设计并合理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使“教”为“学”服务,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如何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淡化甄别与筛选,强调保护与激励;如何有效解决学科整合、信息技术运用带来的教师知识和技能的不足等,这些在课改中教师所面对的新课题,都需要在教研组这个学习共同体中得到理论与实践的指导,因此,强化教研组教学、教研、科研、培训的职能势必成为学校教学管理的重点工作。
教研组的工作总体上分为三大块,但细分的话,仅常规工作就有许多,为了能够使教研组工作更为有序,且突出重点,应以“课、研、修”一体专题为主线,贯穿于教研组工作的各个方面,从而强化其职能,规范“课、研、修”一体的管理,建设学校型教研组。通过这一系列同题异构的课堂教学研究活动,教师们不仅经历“三课两反思”的过程,也会体验、感悟到“教学即研究,问题即课题,成长即成果”,同时进一步形成本组“课、研、修”一体的工作的特色。 以专题为主线贯穿教研组的“课、研、修”一体模式,对整体推进教研组工作的作用和意义,就教研组的建设而言,也是一个有效的抓手。
2、“研”——探索的手段,能力的标志,实践的提炼
以教研和科研为抓手,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的内涵发展。学校教育内涵发展最终要做标准、做品质、做精神,“课、研、修”一体无疑是达成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教师的自我反思是“课、研、修”一体的基础和前提,同伴互助合作是“课、研、修”一体的标志和灵魂,专业人员的参与是“课、研、修”一体向纵深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教研与科研只有聚焦课堂,以“行动研究”为主,才能做到教学、研究、修习一体化;“课、研、修”要从学校课改中的实际问题出发,注重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自我反思
教师的自我对话,对自己行为的思考、省视、分析。教师自定个人专业发展计划,并根据学校“课、研、修”计划内容自行学习和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制定对策。
(2)、同伴互助
同一备课组之间的“转转课”,跨备课组之间的互听家常课,同一备课组的教学资源共享以及跨备课组间的互助共享,师徒带教,以评课促进彼此之间的教法改进,学法的指导,优化教学过程,以此提倡切实有效的一切正式与“非正式”的教研活动。以教研组和备课组为互助载体,促进教师与同伴对话,注重“以老带新,以强带弱”,以教师产生的问题为研究的内容,将问题入组,以组为单位制定计划开展研究。每学期都要召开优质课堂研讨,以促进不断提高。
(3)、专业引领
专业引领不等同于专家的单边引领,而是先进理念与实践经验的取长补短,共同引领。一方面提倡教师从专业的书刊和互联网上学习和引进名家教研思想,更主要是形成我校的“专家群体”,将“随堂听课、课后评课、评后改课”定为新的教学常规,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专业引领的主要方式:一是教学顾问、教研员和本校骨干教师深入教学第一线,直接与教师一起备课、观课、评课。二是专家的学术报告,以及报告后的讨论消化。三是教师的读书自学,促进动力内化。
我们强调问题解决的行动研究活动模式是教研组的主要活动方式。各教研组成立以教研组长牵头,课例教师以及教研员、专家顾问三方构成的行动研究小组,依据三个步骤:①. 先学习有关文献、文件、交流分享各自体验,形成理念高地,然后切入一个课例,寻找差距,设计如何改进以往的教学设计。①. 按改进的教学设计上课,同事与研究者共同观课,课后一起反省与实际效果的差距,修改教学设计。③. 按修改后的设计再上,再一次观课,再讨论,记录全过程,最终教师将整个“行动研究”过程写成课例,而其余观课教师写出反思小结。
我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应立足于制约学校发展的关键问题,以前瞻性的思考,提前进入了课改实验的探索领域,使“科研促教”成为事实。
3、“修”——从教的基石,时代的要求,“课与研”的保障
要有效地开展“课、研、修”一体工作,首先要转变全体教师的观念,即转变教师对工作方式的认识,摆脱职业的孤独处境,形成同伴互助、共同发展的意识;转变教师对教育科研脱离教学实际的看法,形成教科研工作着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务实氛围;转变教师对培训的狭隘认识,形成组内、组际,在理论、专业知识、业务技能、经验交流、资源利用等方面共同分担与分享的机制,从而激发教师主动参与“课、研、修”的意愿。校本培训是最佳途径和手段,因为它具有针对性、自主性、灵活性的特征,能及时有效地落实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能传承学校文化传统,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体现校长的办学理念,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学校要追求个性化与动态化的发展,对学校中的个体而言应具备持续不断的学习能力,主动学习间接经验,其途径是向书本学习,博览群书;向周围其他同仁学习,学习他们的教书育人的经验和方法,结合自己的实际巧妙移植,可以少走弯路;利用计算机网络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熟练的运用计算机获取、传递和处理信息;要积极主动积累直接经验,要向实践学习,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对学校中的每个团队而言应具备集体的、合作的、社会的学习能力。对学校本身而言,应具备自成体系的能够推动学校创新与发展、诊断教学效能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修习、进修要体现全员性、层次性、主体性;要注重建立一套有效的考核奖励制度;校本教研、课题研究、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等是教师校本进修最经常、最有效的形式与途径。最根本的原则是任务驱动原则,工作的过程就是修习培训的过程,修习培训的过程也是工作的过程。我校实行的十二个研修模块制度充分体现了教学即研究、教学即培训、培训即研究的思想。
真正能让教师感兴趣,乐于去研究的课题一定是来自教学当中的实际问题,是大家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核心是基于问题的解决;真正有效的“课、研、修”,应是教学、研究、修习一体化的模式。教研组既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更是“课、研、修”的前沿,教研组建设水平将直接影响并决定着学科教学水平和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因此,我们必须以新课程为导向,改进和加强教研组工作,建立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课堂为主阵地,以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以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为宗旨,使教研组成为教师学习的共同体。
三、“课、研、修”模式的实施策略
“课、研、修”模式要取得新成效,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完善的校本研修制度。
1、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1)、强化在学校校本研修框架内的制度构建理念。制度是一个抓手问题,建设是一个推动问题。在新课改下,学校管理层切实加强校本研修框架内的保障体系建设,构建以学校为本、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的校本研修制度。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建设其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师的课程能力。应该遵循“理念——要求——行动——评价”这样的思路来建立制度,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形成合力。
(2)健全和完善以教师为本的校本研修制度建设,规范校本研修活动的开展。从纵向来看,我觉得我校有必要建立这样一些制度①建立领导听课和深入教研活动制度。②健全教务处校本研修制度,规范各学科的教研活动。③建立教研组校本研修制度,抓好各学科组的教育理论学习,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专题研究,围绕重点专题研究开展听课、举办观摩活动。④建立教师校本研修制度。为了更好地为为该保驾护航,学校将建立了起相应的课题管理长效机制。
(3)健全和完善校本研修保障、推广和评估体系。完善的校本研修工作体系,规范的校本研修保障、推广和评估制度是“课、研、修”模式正常实施的有力保证。一是开展听课、评课,定期检查、随机抽查、跟踪督查,实施教学质量监控;二是定期对各级教研组织的活动情况、效果进行监督检查考核;三是定期对学生质量进行测评,检查校本研修的效果。同时须进一步落实例会制度。落实“思、评、讲”教研活动制度(教研组定期进行教学反思、课例评析、定期举办课改论坛)。①每月一次的教研组长例会制度。由分管副校长牵头,由教科室组织,各教研组长参加的例会每月召开一次。②每半月一次的备课组长例会制度。③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例会制度,以学科教研组或备课组为单位总结、交流、反思教学情况。
2、以校为本 做足文章
校本研修就是以校为本的教研。对此,我们不难想到校本研修只有根植于学校、根植于民族地区才具有其强大的生命力。
(1)校本研修活动框架的构建要立足学校。新课改的推进不仅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给学校、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是校本研修介入的最佳时机,所以我认为校本研修活动框架的构建也要立足学校学校。尤其是民族地区学校各种新的理念、认识和研究行动相对涉后。校本研修活动框架的构建更应该根植于学校。
(2)、注重乡镇校校本研修的机构建设。有文章指出,认为校本研修就是教师的责任是当前的一个误区。校本研修的主体是教师,但没有校长的组织,没有上级教研培训部门的指导,也是不能取得成效的。校本研修是在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的指导下、在校长的主持下的全体教师的研修活动。
(3)新校本研修形式,实现优势互补。“课、研、修”模式框架的构建本身就是一种研修方式的创新。“互动式”、“参与式”、“实战式”等是其主要研修途径,也是受到教师们的普遍欢迎的研修方式。正是因为这种框架的构建是根植于学校的,所以“自主、合作、探究”将成为校本教研活动的主旋律。
3、学校与个人发展需求的融合
“课、研、修”模式不是把教师作为“工具”看待,它在本质上是富有人道精神的。培养教师是学校更是教师职业发展的需要,是对教师基于学习需要的满足。鱼与熊掌兼得----学校需求和促进个人需求的满足和发展。校本培养按照社会要求和学校发展远景来规划教师发展,教师自主研修则是按照教师个人的内需来选择自己的学习结构与方式;这两者既有内在的趋同性,又存在着方法的排他性。因此,校本培养要既有统一目标整体规划,达到整体质量目标,又能让教师的张扬个性的自由。
4、个体与人际互动展示的并驱
“课、研、修”模式旨在激扬教师个体的学习动机,唤起教师自主学习的积极情感。因此,培养必须重视成就价值的展示,教育幸福体验,让教师步入自主自培的“高速公路”;另一方面,要运用群体心理学观点,运行教师个体相互、个体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联动机制,克服可能出现的“学习疲惫”或“心理排斥”现象,将自主驱使和人际互动统一起来,内联外合,可持续发展。
3、规范性与区别性的相益
“课、研、修”模式在“培养内容、教学计划、考核验收”等方面均应规范要求,避免形式和浮夸。但我校实施时必须“不走常规路”,要“因校制宜”,根据教师发展的生涯理论和成长规律,区分为新分配教师、成熟期教师、骨干优秀教师、名师等不同教师层次选用不同的培养策略,兼顾多种层次的差异性,优化培养动力,使得每一轮的培养都有崭新的生长点和每个人都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总之,构建“课、研、修”模式,就是为了彰显校本研修中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提高教师的研修品位,实现教师“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目标。从而有效地克服我校资金、资源和观念的落后不利因素。通过展示自己的特色,朴素的教研也能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